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实现梦想,回报社会,你要怎么做?校友金智新院士认为,应该把握好

三个关系和一种学习方式

———专访我校杰出校友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
   期次:第651期   作者:本报记者 李 木   查看:10   




  人物档案:金智新,满族,1959年11月生,辽宁锦州人,中共党员,博士学位,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,2003年至2006年在我校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。 现任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,2015年12月入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。
  1978年,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生,金智新考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,开始了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活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每当想起那段时光,金智新仍觉得很多情景都历历在目。他说:“从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来看,学校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,我们学校从老师、职工到学生,都有一种为行业作贡献的原动力,在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下,大家都能努力工作,勤奋进取,很多校友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。”
  由于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,金智新回忆说:“当时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很大,但不管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,都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,都把学校这块阵地利用得非常好。”走出校门后,金智新被分配到大同矿务局工作,从技术员干起,一步一个脚印,由科长到副总经理、总经理,由助理工程师到副总工程师、总工程师,一干就是30年,2010年他调至山西焦煤集团任总经理,201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回顾曾经走过的路,金院士认为,年轻人要学会处理三个关系,坚持一种学习方式,扎扎实实地工作和学习,才能实现梦想,回报社会,为所在的行业做出贡献。
  所谓三个关系,即指人与物的关系,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精神的关系。80年代,大学生凤毛麟角,金智新和同学们一进入大同矿务局,就受到高度重视。“但人家再重视你,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。”金智新说,“刚参加工作,工资收入不高,在物质上有什么追求,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,是否能摆正心态,是能不能把工作干好的第一步。”第一步想清楚了,还要走好关键的第二步———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。为人处事,取决于你上学时学到的知识、取决于你参加的社会活动,当然也取决于家人、师长的言传身教,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工作起步的基石,也为以后承担更大的责任,有更大的担当打下坚实的基础。第三步则要处理好人与精神的关系。“我们应该时刻谨记,在不同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,能不能在这个岗位上执着地追求并坚守这种精神。”金智新语重心长地说,“特别是在有了一定社会地位之后,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,不但对未来的发展不利,还有可能摔跟头。”
  在学会处理三个关系的同时,不论是我们的毕业生还是青年教师,都应该坚持一种学习方式,那就是向生产实际学习。金智新认为,任何人走上工作岗位后,都有一个摸索、锻炼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要向同行学习,向前辈学习,向后来人学习,更要向生产实际学习,在实践中增长才干。他说:“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采矿专业的教师,要想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成就,更要到生产一线去,要趁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,多下基层,多了解现代能源特别是煤炭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,只有这样,才能把前沿的知识传送给学生,才能在科研创新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。”作为一直关心学校发展建设的校友,金智新对学校的发展情况和现状非常了解,他说,当前其它煤炭及矿业学科类院所在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科研创新等方面,都有长足的发展,我校要保持领先地位,必需做更多的工作,花更大的力气,尽管我校交通不够便利,所在城市不是省会更不是首都,这对于我们‘请进来,走出去’会造成一定影响,但是,这些客观条件靠大家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。他介绍,我们国家能源保障能力非常强,最近这20年,采矿工程技术发展非常快,特别是近10年来,每年煤炭生产增量以2亿吨速度增加,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坐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,煤炭是工业的粮食,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。“这样的大环境,为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,我们搞采矿的人,尤其是青年人,更应该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,撸起袖子加油干。”金智新笑着说。
  尽管离开母校30余年了,但金智新与母校的联系从未间断,重返母校攻读博士学位,与母校的教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,受聘为母校的客座教授,为母校师生举办讲座……他感慨地说:“这些年来,看到母校发展得这么好,作为校友,我真是由衷地高兴。只要有机会,我就会回来,和大家一起做点儿有用的事儿。”

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7098次访问,全刊已有1377948次访问